唐代殷尧藩

少年佳节倍多情,老去谁知感慨生;

年轻时,每逢佳节,总爱生出许多情感,

少年:年轻。

不效艾符趋习俗,但祈蒲酒话升平。

现在老了,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;

艾符:艾草和驱邪符。

鬓丝日日添白头,榴锦年年照眼明;

在端阳这天,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,

榴:石榴花。

千载贤愚同瞬息,几人湮没几垂名。

只祈望一盏蒲酒,共话天下太平。

贤愚:圣贤,愚蠢。 垂名:名垂青史。


鉴赏:
鉴赏

  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,年华易逝。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——端午节来说事,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,很有节日气氛:挂艾草、悬蒲剑、饮蒲酒,划龙舟...但作者年事已高,不能参与,感到很泄气。[1]诗的品质不是很好,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。
唐代文秀

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

端午:端午节,农历五月初五日。自:自从。

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

楚江:楚国境内的江河,此处指汨罗江。 直臣:正直之臣,此处指屈原。


鉴赏:
简析

 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,为民间“一年三节”之一。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,后人伤其冤死,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,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。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:尽管后人百般歌颂、祭祀,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,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。这首诗言近意远,言简意深,很有力量。
唐代杜甫

宫衣亦有名,端午被恩荣。细葛含风软,香罗叠雪轻。

端午佳节,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,恩宠有加。

自天题处湿,当暑著来清。意内称长短,终身荷圣情。

香罗衣是细葛纺成,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,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。


鉴赏:
唐代殷尧藩

鹤发垂肩尺许长,离家三十五端阳。

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,我离家已经整整三十五个年头(端午节)了。

鹤发:指白发。 尺:量词,旧时长度单位。

儿童见说深惊讶,却问何方是故乡。

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,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?


鉴赏:
鉴赏

  《同州端午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长期离乡背井,而今返里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。

  这首诗开头就写刻画了一个白发老人的形象,略写了端午节的气氛。然后就写到小孩子见到自己的喜悦,想要尽快回到自己的故乡。

唐代李隆基

端午临中夏,时清日复长。

盐梅已佐鼎,曲糵且传觞。

事古人留迹,年深缕积长。

当轩知槿茂,向水觉芦香。

亿兆同归寿,群公共保昌。

忠贞如不替,贻厥后昆芳。


鉴赏:
唐代张建封

五月五日天晴明,杨花绕江啼晓莺。

使君未出郡斋外,江上早闻齐和声。

使君:这里指州郡长官。郡斋:州郡长官的居室或书房。

使君出时皆有准,马前已被红旗引。

使君:这里指州郡长官。郡斋:州郡长官的居室或书房。

两岸罗衣破晕香,银钗照日如霜刃。

鼓声三下红旗开,两龙跃出浮水来。

棹影斡波飞万剑,鼓声劈浪鸣千雷。

斡波:划水。

鼓声渐急标将近,两龙望标目如瞬。

标:龙舟争夺的锦标。

坡上人呼霹雳惊,竿头彩挂虹蜺晕。

前船抢水已得标,后船失势空挥桡。

标:龙舟争夺的锦标。 桡:桨板。

疮眉血首争不定,输岸一朋心似烧。

输岸一朋:岸上观赛的输方一伙人。

只将输赢分罚赏,两岸十舟五来往。

须臾戏罢各东西,竞脱文身请书上。

文身:刺花的身体。据说在肉身上刺刻花纹,下水可以免受蛟龙的伤害。

吾今细观竞渡儿,何殊当路权相持。

不思得岸各休去,会到摧车折楫时。


鉴赏:
鉴赏

  前四句“五月五日天晴明,杨花绕江啼晓莺。使君未出郡斋外,江上早闻齐和声”交代节令、天气、环境,渲染赛前热闹的气氛。

  第五、六句写州郡长官前去观看竞渡。第七、八句用“罗衣”、“银钗”借代观看竞渡的女士,从味觉、视觉两方面形容观看比赛的人多。

  第九至第十八句描绘第一次竞渡的情景,所用比喻特别多,例如以:飞万剑:形容棹影上下翻飞的快捷,以“鼓声劈浪鸣千雷”比喻鼓声既响又急,以“目如瞬”形容龙目的生动,以“霹雳惊”形容坡上观众喊声突发、惊天动地,以“虹霓晕”形容锦标五彩缤纷,令人五花缭乱。

  第十九、二十句“疮眉血首争不定,输岸一朋心似烧”从参赛者和观赛者两个角度写竞渡双方的情绪,“两岸十舟五来往”写双方十艘船又比赛了五次,使竞渡又掀起了一个高潮。

  第二十三句“须臾戏罢各东西”中的“各东西”意思是塞外以后各自分开,第二十四句“竞脱文身请书上”的意思是刚赛完,输方不服,双方又脱了上衣,露出刺花的身体,请求再决雌雄。

  最后四句是作者观看竞渡后的感慨,由竞渡者的互不相让联想到执政者的朋党之争。

唐代卢肇

石溪久住思端午,馆驿楼前看发机。

  在石溪住久了开始思念端午时节的场景,在驿馆楼前观看开始行动的时机。鼙鼓初击时似雷声,兽头吐威,万人冲破齐声呼喊,跳跃着的浪花与飞鸟争先恐后。多条船像龙一样的向前冲去,果然获得了锦标归来。

发机:开始行动的时机。

鼙鼓动时雷隐隐,兽头凌处雪微微。

冲波突出人齐譀,跃浪争先鸟退飞。

向道是龙刚不信,果然夺得锦标归。

锦标:竞渡(赛龙舟)的取胜标志。


鉴赏:
鉴赏

  《竞渡诗》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,鼙鼓初击,兽头吐威,万人助喊,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。

  颔联采用“鼙鼓、兽头”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,画龙点睛,以点带面;颈联采用“冲波、鸟退”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,视野开阔,以景衬人。

  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,实则讽刺阿谀奉承的小人。万事都有改变的可能,开始风光的不一定始终风光,做人不能见风使舵,而要脚踏实地。

清代顾太清

薰风殿阁樱桃节,碧纱窗下沈檀爇。小扇引微凉,悠悠夏日长。

薰风:和暖的风。指初夏时的东南风。

野人知趣甚,不向炎凉问。老圃好栽培,菊花五月开。

老圃:有经验的菜农。


鉴赏:
鉴赏

  词作于丁酉,道光十七年(1837年)五月五日端午,太清三十九岁。

  这是一首咏花词。菊在秋季开放,但这里所咏的盆中菊在端午开放,词人在初夏欣赏到了秋季的花卉,自然格外欣喜。上片首先渲染盆中所菊所开放的夏日气候,“薰风殿阁樱桃节”,说温暖的南风吹满殿阁,樱桃也成熟了。“碧纱窗下沈檀爇”,屋内燃着驱暑的熏香。再以“小扇引微凉,悠悠夏日长”,凸写菊花开放时节。下片以“野人知趣甚,不向炎凉问”,写出因花开而洋溢欣喜之情。她在欣喜之余,唯有赞叹栽培它的花匠:“老圃好栽培,菊花五月开”。全词最后才说出这一“菊”字,而惊叹、欣喜之情灵动地展现在其中。

宋代赵蕃

谩说投诗赠汨罗,身今且乐奈渠何。

都说作诗是为了赠汨罗江,作为当今的快乐又奈何。我曾经听说对木雕神像祈求幸福,试着向艾人祝福啊!

谩说:犹休说。

尝闻求福木居士,试向艾人成祝呵。

明明是忠言,却不被楚王采纳,最后落得个沉江而死的下场,但是留下的文章却像星星一样永垂不朽。再倒一杯昌歜酒?为屈原而击节歌唱吧!

木居士:木雕神像的戏称。 艾人:端午节,有的用艾束为人形,称为“艾人”。

每年端午节都会下雨刮风,像是为屈原喊冤陈情。我想要找人谈谈这些心事,去玩只有屋舍南北的鹁鸠。

忠言不用竟沉死,留得文章星斗罗。

沉死:沉江而死。 星斗罗:星星一样永垂不朽。

何意更觞昌歜酒,为君击节一长歌。

年年端午风兼雨,似为屈原陈昔冤。

风兼雨:下雨刮风。 陈昔冤:喊冤陈情。

我欲于谁论许事,舍南舍北鹁鸠喧。

舍:房屋。


鉴赏:
鉴赏

《端午三首》是南宋赵蕃的一组关于端午节的诗。
第一首诗是写端午节人们对屈原的祭念,表现了人们对屈原的同情。
第二首诗是端午时候诗人对于屈原忠不见用陈江而死,但是诗文传千古的感概和惺惺相惜之感。
第三首诗是诗人端午时候读历史有所感触,却找不到人倾诉。这里有一种可能是这个诗人也受到冤屈,跟屈原的处境相似。
明代汤显祖

独写菖蒲竹叶杯,蓬城芳草踏初回。

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,只在家置备了菖蒲、竹叶和雄黄酒,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。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,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?

情知不向瓯江死,舟楫何劳吊屈来。


鉴赏:
鉴赏

  《午日处州禁竞渡》,主要是面对赛龙舟的情景,而生出对屈原的怀念。

  汤显祖此诗写禁止竞渡,别具一格。但是,需要强调,汤显祖对屈原不是不尊敬。汤显祖歌咏屈原的诗句很多,其景仰之情,溢于言表。

  据载,竞渡起于唐代,至宋代已相当盛行,明清时其风气更加强劲,从竞渡的准备到结束,历时一月,龙舟最长的十一丈,最短的也有七丈五,船上用各色绸绢装饰一新,划船选手从各地渔家挑选。汤显祖认为,这样的场面过于豪华,因此诗中加以表露。从诗中可见:一个清廉的地方父母官,是何等爱护百姓的人力财力。